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六二五集)  2014/2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62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八十頁最後一行,從:

  「《往生論註》曰:無礙者,謂知生死即涅槃,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」。這繼續學習經典裡面所說的『十力無畏,無礙無著』,「無礙」這一句。《往生論註》,曇鸞法師的,這是南北朝時代淨宗的一位大德,他有《往生論》的註解流傳後世。註解裡頭對無礙有個解釋,謂知生死即涅槃,生死跟涅槃是一樁事情,迷了的時候你感覺到是有生死,覺悟了之後就知道它是涅槃。涅槃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沒有生死,不生不滅叫涅槃。生死跟涅槃是一樁事情,煩惱跟菩提也是一樁事情,迷了的時候叫煩惱,覺悟的時候叫菩提,菩提是真實智慧。換句話說,覺悟生智慧,入涅槃;迷惑的時候生煩惱,搞輪迴,六道生死輪迴。

  大乘佛法說所有的現象都是一不是二,一無礙,無障礙,這句話意思很深。明明我們這邊有生死,為什麼說是涅槃?涅槃是不生不滅。大乘經裡頭法身菩薩們告訴我們,迷就是你去找,找生死不可得,找涅槃也不可得,生死、涅槃是假名、假相,不是真的。換句話說,自性清淨心裡頭,不但這些事沒有,連這些名都沒有。名是從事相上建立的,假名,為了教學方便起見,建立這些假名,讓我們認識這些假相。你要返妄歸真,你現在想回歸自性、回歸真實,不想搞假的,想回歸真實,這個叫菩提道,你改變道路了、改變方向了。無量劫到今天,我們走的是六道輪迴道,也就是生死道、生滅道,我們走的是這個道,現在我們想換一個道,換到菩提道。菩提是智慧、是覺悟,跟六道是相反的,六道是生死、生滅道,是煩惱的道,感得的是苦報。三界統苦,佛告訴我們,欲界苦,色界也苦,無色界有行苦,所以不能離苦,菩提道就離苦了。我們學了之後要懂得換方向,換一條道路。

  涅槃大道、菩提大道是不二門,無礙相,是一不是二,二就有分別、就有煩惱,一就沒有了。怎樣能把這個宇宙萬事萬物統統看成一,那就是菩提道出現了,你走在菩提道上。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這個方法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就是放下,也就是捨,捨就是放下,放下就是捨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徹底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什麼?佛法。佛法無量無邊,佛門裡常說佛法無邊,真的是沒有邊際,統統要捨。為什麼?不是真的,是假的,假設的,假設這些法,引導我們回歸自性,是這個意思。沒有回歸自性之前,這些法管用;回歸自性,這些法統統要捨,要放下,不放下回不了自性。

  你看看,經上講的,我們學了之後要能體會到,要從這個地方能夠悟入,這就管用。佛告訴我們,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、一切名、一切相統統放下,就證阿羅漢果。阿羅漢超出六道輪迴了,再不到輪迴裡頭來。怎麼證得的?怎麼成就的?原來是放下見思煩惱。菩薩比阿羅漢高,換句話說,菩薩放下的比阿羅漢多,阿羅漢世法放下了,佛法沒放下。佛再教菩薩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,佛法與世間法統統放下,那就成菩薩。所以阿羅漢放下我執,法執沒放下,菩薩法執也放下了,我、法都放下了。要放下達到一定的標準,這個標準是什麼?是見性,明心見性。沒有見性不算,見性這就算了,叫法身菩薩,一般也可以說他成佛了。比菩薩的地位高,菩薩還沒成佛,法身菩薩成佛了。真成佛,不是假成佛,但是雖然真成佛,他沒有圓滿。靜老這本書裡頭,在第一百頁,有這麼一段,跟這個意思相應。他說學佛,到見性以後並非圓滿,明心見性之後,離開十法界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是假的,他到哪裡去了?他到一真法界去了,也就是實報莊嚴土。

  實報莊嚴土的人,把起心動念放下了,你看,眼見色、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,這什麼人?這是佛。起心動念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是菩薩,不起心、不動念這是佛,這是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雖然見性了,成佛了,沒有圓滿。這個裡頭,《華嚴經》把它分成四十一個階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這四十個,還有個等覺,統統住實報莊嚴土,他們都沒有達到圓滿。為什麼?他在實報土裡頭仍然需要慧照的力量,就是智慧,照見萬法,把習氣斷掉,無始無明的習氣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,把這個習氣分成四十一分,初住菩薩四十一分統統具足,他能斷一分,這就四十分,他就是第二住的菩薩;再斷一分,他就是第三住的菩薩;他要斷了十分,他就不是十住,就是初行位的菩薩。慢慢斷,斷到最後還剩一品,最後還有一品,那是等覺菩薩。等覺菩薩這一品斷盡,他就圓滿了,圓滿叫妙覺,不叫等覺,圓滿的時候他回歸常寂光。前面說了,到常寂光是究竟圓滿,《華嚴經》叫妙覺位,妙覺那叫無上菩提,上頭沒有了。等覺上面有妙覺,妙覺上頭沒有了,叫無上。完全用智慧,照見,照見什麼?照見全是空的,到這個地方才空到底,空到究竟,一絲毫習氣沒有了,叫大圓滿。

  靜老底下這幾句話說得好,我看到了跟大家分享,他說「因為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」。法身大士一定要度眾生,為什麼?就為這個。所以眾生有感,他一定有應,他應為什麼?因為無始無明煩惱習氣,從哪裡斷?度化眾生當中,在這個地方練心。不但不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。不起心不動念他做到了,起心動念的習氣他斷不了。為什麼斷不了?不起心不動念之後,如果我要動個念頭,我要把無始無明煩惱斷掉,他就起妄念了,不但斷不了,無明煩惱起來了。所以在這個時候,這很長的時間,把無明煩惱的習氣,就是根本不理會它,讓它自自然然化解了。所以三大類的煩惱,見思煩惱的習氣、塵沙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,唯獨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有方法斷。菩薩在無量劫教化一切眾生裡面所遭遇的境界,在這個境界裡頭,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,才能淘汰乾淨。所以度眾生是幫助法身菩薩在練功,練什麼功?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。所以不怕煩惱,煩惱即菩提,種種艱難困苦,是菩薩練智、練力之處,你的智慧、你的功夫。面對著塵勞憂患,還有沒有起心動念的習氣?從這個地方自己能夠提高警覺,激發志氣,艱苦奮鬥,自強不息,不知不覺當中,自己的習氣斷掉了。

  從斷習來說,「見惑為我執,解而空之」,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能破我執。「思惑為我愛,轉而疏之」,一定要知道,要把愛轉變成慈悲。慈悲跟愛有什麼差別?慈悲是愛,愛裡面有情執,就是凡夫的愛;愛裡面沒有情執,完全是智慧,那就是慈悲。所以,愛跟智慧融成一體這叫慈悲,為什麼?他沒有私心,大公無私。如果有我糾纏在裡面,這個愛就變成情執,裡面有情,情是煩惱,這是世間人的愛。跟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的愛是真的,世間人這個愛是假的,那個情會變。這在我們當前,我們感觸很深。我們看一個家庭,夫妻結合,生了小孩,這個家庭美好,完全是情執。時間久了,到三十歲、四十歲、五十歲,情產生了變化。夫妻離婚了,小孩不孝父母,小時候孝順父母,聽話,長大時候不孝父母,遺棄父母,父母死活他不關心,不聞不問。情多變!

  古時候能維持一生的還不少,那是什麼原因?教育產生效果。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,這三種教育讓我們思想,所思所想、言行都要收斂,人與人之間關係能夠保存得長久。現在這三種教育沒有了。小時候那種親情,天性,我們老祖宗說的本性,本性本善。佛法裡面講,孩子們的心,就是童心,他沒有利害得失,他的心是真心。可是現在麻煩了,現在小孩受的教育不好,電視在教他,網路在教他,而且多半是負面的,不是正面的。所以小孩,二、三歲就很自私自利,就非常計較,這是在過去傳統社會裡面幾乎沒有這個現象。傳統舊社會裡頭真的,小孩十幾歲不懂事,就是他不會跟人計較,對一切人在他心目當中都是好人,人不可能有壞人,對任何人都有信心。現在小孩不行,二、三歲就學會騙人。所以社會動亂,災難頻繁,不是沒有原因,不是沒有道理。

  真正學了佛法,見惑要放下,思惑也要放下,思惑是貪瞋痴慢疑。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練功,從早到晚生活當中、工作裡頭待人接物,要修什麼?修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修忍辱。這兩樣功夫得力,你天天有進步,斷惡修善有進步,積功累德有進步。一切人事物對我都是有好處的,就是我練心之處,就是我練智、練力之處所,所以不必逃避,勇敢的接受。心裡頭有不平,念佛,用佛號把心平下來;心裡頭有不服,也用一句佛號念到服服貼貼。念到業盡情空,於一切法不取不捨,捨無可捨,漸漸的讓心定下來,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。

  凡夫煩惱習氣根深蒂固,在現前這個社會狀況之下,靠自力太難了,我們外面環境境緣不好,所以一定要靠佛力。靠佛力,最有效、最簡單、最容易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就對了,要一向專念。歡喜的時候念佛,煩惱的時候也念佛,有意無意都不能把佛號忘掉。初學的人常常會忘掉,不怕,什麼時候想起來,趕快接著就念。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,念上個二、三年,功夫自己就能夠體會到,真的是念佛的時間多了,起煩惱的時候少了,心自然清淨。這就是功夫得力,這就是念佛的效果,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我們要珍惜,這個法門太殊勝、太難得了。

  下面說的,「華嚴宗立四法界」,下面是根據《大明法數》,就是《三藏法數》,華嚴宗講的四種法界。第一個是事,「事法界,謂諸眾生色心等法,一一差別,各有分齊,故名事法界」。什麼叫分齊?我們參考裡頭有,《佛光大辭典》裡頭。分齊「指界限、差別,又指有所差別之內容、範圍、程度」,都是分齊的意思,「或指具有程度差別之階位、身分」。譬如小乘四果四向,大乘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都用分齊來說。這是佛教經論裡頭常常用的術語,這意思我們要把它搞清楚。佛不常說「分別、界別」,這些名詞很少用,「概用以強調程度上之差異、區別,而非僅為一般性質之異同出入而已。後世多與分際一詞混同」。它跟分際,際是邊際,分齊跟分際意思相同,這在經論上常說的,常常看到的。

  第二種「理法界」,前面完全講事相,這是說的事,第二種說的是理,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,雖有差別,而同一體性」,這叫理。這個性就是自性,這個體叫本體,哲學裡頭的名詞叫本體,佛法裡面叫體性,也叫自性、也叫本性、也叫真性,名詞很多。這是理法界。理只有一個,事無量無邊。理,惠能大師講的自性;事,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,萬法是事。萬法從哪來的?從自性生的,自性是能生能現,萬法是所生所現,說得好!中國人真的是重視倫理,佛法把倫理講盡了,講到究竟圓滿。宗門所謂末後句,最後的一句,理法界是最後一句。

  一切法不外乎事理,有事就有理,有理就有事,事無量無邊,理是一個。這一個是什麼?一體,萬法一體,不是一家,一家人不是一體,一體那多親。我們一個人,眼耳鼻舌身在一體,裡面五臟六腑是一體,內外都是一體,決定不能分的。佛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?一體。誰知道?法身菩薩知道,法身菩薩證得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法身菩薩跟一切眾生,他用什麼心態?叫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不是假設的,不是妄想,千真萬確的事實,真的是一體。必得明心見性才能證得,他才肯定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證得之後,大慈悲心自自然然生出來,叫大慈悲心,為什麼?他清淨平等。清淨是沒有染污,平等是沒有分別,對全宇宙萬事萬物真心誠意。無緣大慈,無緣是無條件,慈是愛心,沒有條件的愛心。父母對嬰兒無條件的,嬰兒對父母無條件的,我們常說「人生百日,體露真常」。

  真心,純真無妄,這個心我們有沒有?有。有沒有流露過?有。什麼時候?嬰兒的時候。小孩一百天還不認生,他根本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任何一個人去逗他,他都非常開心、都非常歡喜,他是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,人真有。為什麼長大沒有了?長大學壞了。所以,學比什麼都重要。中國人懂得教育,有教育的智慧,有智慧的理念,有智慧的方法。教出來的小孩成聖人、成賢人、成君子,世世代代人數很多,中國歷史裡頭有記載。聖賢君子是教出來的,諸佛菩薩也是教出來的,為什麼能教出來?因為他本性就是。從理上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所以一切眾生應當作佛。

  佛就是智慧圓滿、道德圓滿、善心圓滿、善行圓滿,這個人叫佛。佛不是神,佛不是仙,佛不是上帝,佛是智慧、道德、善行圓滿的人。教出來的,人是教得好的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我們特別要強調的,人是教得好的,人人皆可以成聖賢,人人皆應當成佛菩薩。古印度人稱佛菩薩,跟中國稱聖賢意思完全相同。翻譯經典的時候,有時候也用聖賢來翻佛菩薩,稱佛為大聖,稱菩薩為大賢。佛菩薩就是聖賢,嚴格的來說,佛菩薩是聖賢當中的聖賢,他證得究竟圓滿。所以我們學佛要認識同一體性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連著這裡十二個字,「色心等法,雖有差別,同一體性」,這三句話可以給全世界人帶來安定和平,我們要把它記住。

  第三,「理事無礙法界,謂理由事顯」,理在哪裡?理在事當中。事是怎麼會?「事攬理成」,如果沒有理,哪來的事?事無論大小、無論善惡,總有一個道理。「理事互融,故名理事無礙法界」,理中有事,事中有理,理事分不開。像前面比喻,燈光,光光互融,這個房間裡面有十幾盞燈,每一盞燈的燈光都照滿這個房間,十幾盞燈光互相融在一起。理事互融叫做理事無礙的法界。

  最後一個,「事事無礙」,這個無障礙達到究竟圓滿了。「謂一切分齊事法,稱性融通」,見性的人就融了,沒有見性的人他有障礙。但是事實上是融通的、是圓融的,只是迷了的人他沒有見到,他沒有想到,他用的是分別執著的心態看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樣樣都不能夠互融。從事上看千差萬別,從理上看一個,差別的相完全消失。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,萬法一體。少林寺有個碑,聽說是唐朝肅宗年代立的碑,「三教九流混元圖」,那個混元就是此地所說的互融,理事互融,稱性融通。「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,重重無盡,故名事事無礙法界,又名無障礙法界」。「今此經所宣」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講的,「正是如來事理無礙法界,與事事無礙法界,甚深之法也」。互融的理事都深,明心見性的人才見到,沒有明心見性,雖然它就在面前,沒有被感覺到。

  再看後面這一條,『無著』,著是執著,「無執著之念」,我們講念頭。心於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的念頭,這叫無著。「如《金剛經》曰: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佛根據什麼道理說法的,我們要知道。佛所根據的二諦,諦是真實的意思,實實在在。一個是俗諦,大家認為是真的。認為是真的嗎?不是真的也是真的,你以為它是真的,恆順眾生。恆順眾生,眾生才懂、才歡喜,才願意接受,如果你說的,眾生不喜歡,不願意接受,那就白講了。佛說法一定要順眾生,順眾生的念頭,順眾生的希求,順眾生的願望,所以眾生愛佛。先跟他建立這個關係,然後慢慢再引導他。引導他,佛給他講真的,不是凡夫知見,佛知佛見。佛所見到的、佛所知道的,真的,諸法實相,眾生知道的是諸法幻相,假相,不是真相。

  所以世尊教學,你看看他四十九年,一生教學,前面二十年講阿含、講方等,阿含講了十二年,方等講了八年。這是什麼?多分隨順俗諦,少分隨順真諦。隨順真諦偶爾說幾句,隨順世俗諦的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。為什麼?六道眾生認假不認真,執事而迷理,對事執著,理不知道,所以佛說法幫助他破迷開悟。辦小學,適合他的程度,跟他講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講這些經論。他學了之後,可以改善他的妄想,改善他的錯誤觀念,幫助他斷惡修善,幫助他積功累德,幫助他來生不墮三惡道,生三善道。這是佛陀教育的第一個階段。小學是阿含,中學是方等,方等以後是大學,講般若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後面佛講《法華》《涅槃》,《法華》《涅槃》講了八年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釋迦佛一生教學,我們不要忘記。

  在華嚴、法華會上講四種無礙,這部經正是如來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的法界,跟《華嚴》平等,跟《法華》平等。這個經不思議經,裡面所宣說的是甚深之法。甚深之法懂不懂沒關係,關係在放下。果然真正能放下,不懂,聽佛說的,佛哪有妄語,佛不信,我們還信誰?這是什麼?這個人善根深厚,這個人有福德。信佛的人有善根、有福德,而且一定會遇到好機會,機會是緣分,離苦得樂的機會,破迷開悟的機會,往生成佛的機會,那叫因緣。真正念佛的人,真正改過的人,真正依教奉行的人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他常年都在增長,都在向上提升,這四無障礙逐漸與他相應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這兩個字,「無著」,沒有執著的念頭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。為什麼?關鍵在會不會,如果會,一切法皆是無上正等正覺;不會的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金剛經》都不是,關鍵在會。「何以故」,為什麼?「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」。這是依真諦說的。前面跟諸位講的,十二年講阿含,八年講方等,二十二年講般若,最後八年講法華,總共八十年。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年,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年,中國人講八十年,都沒講錯。那是什麼?那是佛在說法。《金剛經》上這一句,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、不可說,為什麼?非法、非非法,非非法那就是真的;換句話說,不能說他說法,也不能說他沒有說法。說了四十九年,從真諦上來說,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,從真諦上講;從俗諦上講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。

  流傳到中國是一部分,不是圓滿的,來到中國這些經論,翻譯也是精挑細選,也不是完全翻譯出來。但是很可惜,梵文的原本丟掉了,這種丟掉我們很遺憾。我有疑惑,向方老師請教,為什麼大量的梵文經典會在中國失傳?為什麼沒有把它保存下來?方老師告訴我,古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,現在中國人自卑感很重。古時候中國人自信心太強烈了,他確實認為,從梵文翻譯出來的經典,意思沒翻錯,翻譯用的這些文字、這些詞彙實際上超過梵文,譯的本子比梵文還要殊勝;換句話說,學佛法學中文經典就夠了,不需要再去學梵文。這是多麼有信心、多麼自豪,強烈的自信心。這個自信心我們失掉了,至少失掉了兩百年。

  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,首先要恢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,你不相信它沒用處,它怎麼能復興?要有像古人那種強烈的信心,真的是愛國家、愛文化。愛文化首先要愛漢字,要愛文言文,因為漢字、文言文是工具,真正智慧的工具,這個工具是超越時空的,也就是說它永恆不變,這就是好東西。凡是會變的,在佛法說都是假的,不變是真的。漢字、文言文不變,三千年前的人懂得,三千年後的人,我們學了文言文也懂得。古人傳達的信息,古人傳達的意思,我們體會沒有錯會,再過三千年之後還管用,所以它超時間;中國人學,中國人得利益,外國人學,外國人得利益,超越空間。這個方法妙極了!所以,我鼓勵外國人學文言文、學漢字,為什麼?讓我們看得懂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智慧結晶,我們能理解,能得受用。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,我送他一套《群書治要》,第一個英文的翻譯本《360》,他看到之後非常讚歎,他說這個書是真實智慧。你看,幾千年前人寫的東西現在還管用,在中國管用,在馬來西亞管用;古時候管用,現在管用,將來還管用。

  漢字、文言文不可以不學,花上三年工夫學這個東西,你得的便宜可佔大了!為什麼?古聖先賢留下來智慧的財產你完全接受了,你得到承傳,你得到受用。它肯定帶給你這一生真實、圓滿、智慧、幸福的一生,這不是假的。所以中國人這兩種東西都要學,老祖宗留下來這是根本,決定不能疏忽。現代人學習的科學技術也可以學,這兩樣合起來,才真正帶給人類幸福美滿。民國以前,清朝末年,有不少學者提倡的,教學要以中國祖傳的為主,西學為用,學習西方的東西為用,這個說法好。中國東西不難,文言文不難學。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生寫的作文,就知道它不難。三、四年級的學生,大概是八、九歲,寫得好,四、五年級的學生,大概十歲、十一歲,相當可觀。不但文字好,理念好,孩子有智慧,孩子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,他不是常識,是智慧。我最近好像看到一個信息,題目是「文言文有百利而無一害」,應當要重視,應當要學習。這個看法正確的,所以不能夠疏忽。

  如來所說法,完全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沒有通過思想。我們一般人沒有智慧,沒有明心見性,都從阿賴耶裡面流出來。阿賴耶有思有想,還需要記憶,記憶是阿賴耶識的種子。我們從小到大,每一天見聞覺知落下的印象,就是阿賴耶的種子,有善有惡,非常複雜。我們能想起過去的事情,都是這些種子起現行。阿賴耶像一個資料庫,像一個收藏室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所分別、所執著的,全在這個倉庫裡頭。比電腦還管用,你只一想它就起現行,你就記起來了,這個資料就在你腦海裡頭出現。我們必須要知道,那些全是知識,不是智慧,智慧不需要儲藏,真的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智慧要清淨心、要平等心,心愈清淨愈平等,智慧的能量愈大。這就是古大德在教學裡頭為什麼重視清淨心、重視定慧,就是這個道理。清淨平等心生智慧不生妄想,妄心裡面生妄想不生智慧,清淨心裡頭生智慧不生妄想,所以心清淨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我們能理解佛陀自性流露,為什麼說皆不可取、皆不可說?這就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學習的心態。對佛所說的法,不要著言說相,不要執著語言;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,像無上菩提,像無畏、無礙、無著、佛、菩薩這些名相。名詞術語是假設的,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,不要執著。一樁事情,講自性,大乘經上用了幾十種的名詞,隨便怎麼講,知道意思就對了。所以佛說法活活潑潑,大家喜歡聽。一樁東西他有許許多多方法來表達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緣不同,所以說法不一樣,這是智慧的活學活用。

  所以如來說法,你著相,全錯了,你能夠不著相,不著言說相,不著名字相,不著心緣相。心緣是什麼?它這是什麼意思?不要去想它,它沒有意思。你去想它,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佛沒有意思。沒有意思會開悟,自見其義,有這個妙處;你自己一揣摩、琢磨,大概是什麼,就不能自見其義了。自見其義一定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心裡頭加個意思在裡頭,它是染污,染污的心不能自見其義,分別的心也不能自見其義。一定對於佛所說的法,看經,經典這個文字,不執著文字相,不執著名字相,也不要去想它什麼意思,意思自己出來,這就是正確的。講經要不要預備?要預備,預備什麼?是對這個恭敬的心態,對經典恭敬、對佛恭敬、對聽眾恭敬,是要認真預備。可是到講的時候,所預備的用得上用不上?有時候完全用不上。為什麼?意思自己出來了,一面講一面出來,法喜充滿。講完之後莫知所云,常講經的人常有這種體會。絕不離開經典,也不迷在經典上,不執著經典,不要去分別經典,誠誠懇懇、老老實實,用清淨心、用恭敬心,就能見其義。所以佛法,非法、非非法,不能說有法,也不能說無法。

  《破空論》裡面,《金剛經破空論》,蕅益大師的著作,他解釋這段文,「無上菩提,超情離見」。情是情意,見是你的見解,佛法沒有情意、沒有見解。你用情意、用見解去看佛法,佛法變成世間法了,那不是佛法,是你自己的法。現在無上菩提,佛說出來,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把佛的這些教誨用文字寫出來,成為經典。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言語不能執著,當然文字也不能執著;言語超情離見,文字也是超情離見。所以用情見來學經教,學一輩子學到什麼?現在人所講的佛學,不是佛法,是佛學。把佛家的經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去研究,他得的是知識,沒有智慧。知識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知識有侷限性,有範圍,還有後遺症。佛法是智慧,智慧是從清淨平等心裡面流出來的,自然的,決定沒有情見在裡頭。

  所以它就是「究竟彼岸」。這個比喻意思要懂。此岸是什麼?迷惑,迷而不覺;彼岸是覺而不迷,自性覺。無上菩提是自性覺,而且是圓滿的覺,所以叫究竟彼岸。「不但無非法相,亦無法相可得」,不但是它無非法相,同時也無法相可得。「故云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」,無上菩提有沒有定法?沒有定法。我們看許許多多明心見性的人,他們修的法不一樣,但是真的都是明心見性。這就是宗門裡頭所謂的「會麼?」會,法法皆是無上菩提;不會,沒有一法是無上菩提。

  菩提是覺、是智慧,無上菩提就是智慧、覺悟達到究竟圓滿,達到登峰造極,沒有比它更高了,這是自性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,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平等的,不是佛有專利。佛性裡面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佛性裡面有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你見了性,你講《華嚴》,自性的《華嚴》流出來;你講《無量壽經》,自性《無量壽經》流出來,是這麼回事情。每個人自性裡面的《華嚴》,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《華嚴》完全相同,自性《無量壽經》,跟諸佛如來、跟阿彌陀佛自性《無量壽經》也是完全相同的,沒有兩樣。學要怎麼學?明心見性。怎樣才能明心見性?六根在六塵當中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就是。現在的麻煩真的麻煩,不是假的,放不下!放不下,換句話說,你就不可能有成就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放下就是,它不是從外來的,是自性本有的。

  今天我們自性本有的不能現前,是有障礙,這個障礙三大類,妄想是第一大類。妄不是真的,所以那個想就是煩惱。真心裡頭沒有妄想,妄想叫無明煩惱,為什麼?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為這個假的都是真的,從這裡頭生妄想,這曉得妄想從哪來的。第二大類的叫塵沙煩惱,塵沙是形容多,無量無邊,前念滅後念生,一個接一個。每一個念頭都不一樣,所以不能叫它做相續相。決定找不出兩個念頭完全相同,找不到,有相似,不可能相同,它是妄念。只有正念才相續,譬如念佛,念阿彌陀佛,前念是阿彌陀佛,後念還是阿彌陀佛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沒有產生變化,沒有改變,這是相續。如果要是論每個念頭裡面的阿彌陀佛,從信、從願、從行上來說還是有差別,每個念頭都不能完全相同。到什麼時候才完全相同?到明心見性就相同了。明心見性,他的定功跟自性本定相應,這個時候相續出現了,它不是相似,它是相續相出現。沒有見性的,全是相似相續,不是真正相續。

  所以我們要記住,諸佛所證的超情離見,因此他所說的也是超情離見,「故云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」。如來現身,如來說法,完全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他是應現,不是他自己要現的,他自己沒有念頭,沒有起心動念怎麼現?像鐘鼓一樣,沒有人敲它,它自己不會發出聲音。必須要有人敲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證得無上菩提是在這個境界裡頭,他的現身說法,他現不現身?現身,無有一定的相可現,說法,無有一定的法可說。所以無有定法,沒有一定的相,全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

  下面說,「何以故?實相彼岸,雖復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不可取說,而如來以四悉檀因緣故,亦可得說。但所說法,由其隨順四悉檀故,所以一文一句,罔不超情離見,離過絕非,而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」。這是蕅益大師的一段解釋,解釋得很好,意思很深。四悉檀也是如來說法所依據的原則,四是四條,悉是全部包括,檀是布施;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,布施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行的法布施。釋迦佛當年在世,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是以四悉檀因緣而說的,他所說的完全隨順四悉檀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意思很深,我們下一堂再學習。

  

  

#